Home 中国 翻译:“封锁诺贝尔网站的国​​家怎么能获得诺贝尔奖呢?”

翻译:“封锁诺贝尔网站的国​​家怎么能获得诺贝尔奖呢?”

13
0

日本又有两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 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了相当大的震惊。大阪大学坂口西蒙 两位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表彰他们在确定“身体用来控制免疫系统的关键途径,称为外周免疫耐受”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有京都大学的北川进— 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 (Richard Robson) 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M·亚吉 (Omar M. Yaghi) 一起因创造“可用于从沙漠空气中收集水的金属有机框架”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捕获二氧化碳、储存有毒气体或催化化学反应。” (这些多孔的“超级海绵”材料被比作“赫敏的手提包””)

近25年来,日本产生了2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3名是日裔美国人),平均每年近1名。早在2002年,日本政府提出的在未来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就被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官方媒体嘲笑为鲁莽的吹嘘。日本的一连串胜利与中国科学奖得主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最后一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是药物化学家屠呦呦因合成青蒿素和二氢青蒿素而获得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两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中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或称永振宁,在北京去世 这个周末迎来了 103 岁生日,激发了许多人的敬意.)

中国官方媒体和其他媒体明显淡化了日本最新获得的诺贝尔奖,其中一些媒体的标题含糊其辞,称该奖项“由三名获奖者瓜分”。其他人则采取了更为防御性的语气:观察者网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日本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国更富有,更擅长挖人才”。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发表题为《国外获奖不代表中国进步》的评论文章”。它认为诺贝尔奖被高估了,并指出诸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品种培育、载人航天和“两弹一星”等成就”计划证明了中国的科学实力。网上民族主义者的反应包括坚称诺贝尔委员会歧视中国,并认为习近平应该获得诺贝尔奖,因为他使如此多的中国公民摆脱了贫困。

其他一些在线评论者则更为谨慎,他们撰写了诸如诺贝尔奖是否重要等主题的文章 促进科学进步;日本社会和学术界的哪些方面促进科学创新;广泛的审查制度、学术等级制度、过度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等问题在多大程度上 阻碍中国科学进步。

一位中国网友指出,诺贝尔奖官方网站在中国早已被封锁”,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封锁诺贝尔网站的国​​家怎么能希望获得诺贝尔奖呢?” 一些评论家嘲笑官方媒体的 倾向于淡化其他国家获得的诺贝尔奖,特别是日本。中国社交媒体用户翻出过去的文章,强调官方媒体在诺贝尔奖报道方面的记忆力不足,包括前述新华社对日本诺贝尔奖野心的怀疑,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伟2013年的一篇被广泛引用的演讲,他宣称“十年后,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将变得司空见惯””。

CDT中文编辑已归档了七篇有关最近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文章和大量在线评论。倪仁在微信黑噪音上发表的文章《日本每年都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四个原因》日本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方面取得的成功归因于四个关键原因:鼓励创造力和探索的健全的教育体系;相对的社会经济平等以及尊重和资助科学家的社会;支持长期研究项目的耐心文化;以及企业对基础科学和研发的支持。

诺贝尔、施莫贝尔:真正的成功是在汽车后备箱里放单位补贴的花生油,” an article by Ye Kefei 来自微信公众号“曾经是废话的常识”,讨论“无用之用”和功利主义的弊端。叶认为,极其狭隘和功利主义的心态盛行——这种心态将成功等同于稳定的政府工作以及随之而来的金钱、福利和声望——阻碍了中国的个人成就感和真正的创新。他还将日本和其他海外大学对长期、好奇心驱动的研究的容忍度与中国大学对快速结果、明确应用和可量化指标的关注进行了对比。文章的一部分讨论了中国教师和家长如何强化努力工作和牺牲的观念,并经常阻止他们的孩子和学生进行所谓“无用”的追求:

生活中的一切、每一次经历都分为“有用”和“无用”。中国孩子从小就被告知要远离“无用”的追求:画画有什么意义?你不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看小说有什么好处?它们只是编造的废话,会让你误入歧途。何必去打篮球呢?你最好还是做好功课吧。音乐有什么用?你打算做什么,成为一名街头艺人?忘记玩积木、玩沙盒或看动画片:这些都是对时间的更大浪费。

这种功利主义心态不仅限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它渗透到许多人的生活中。如果某件事不能帮助你升职、赚更多的钱、进入大学、通过公务员考试或找到一份好工作,它就会被归类为“无用”。

结果,许多人发现自己陷入了沉闷、悲惨的生活。他们无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喜悦或悲伤,因为他们从未学过演奏乐器。当他们看到美丽的风景时,他们无法写生。尽管接受了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教育,他们很少为了消遣而读书。由此产生的审美缺陷意味着许多人的品味如此糟糕,以至于他们几乎无法装饰自己的房屋或搭配一套看起来像样的衣服。

许多父母未能掌握一个简单的事实:当您对孩子的教育采用功利主义的方法并过于关注活动是否“有用”时,您就已经剥夺了孩子的未来。

[…] 功利主义思想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我们的测试和评估体系过于同质化;成功被过于狭隘地定义为高等教育、高收入和高社会地位;多元化的价值观没有发展的空间。 [Chinese]

微信公众号“个人记忆库”的一篇讽刺文章表示“希望诺贝尔奖回归“正确道路”,希望官方媒体指明方向”。作者用幽默的方式强调了中国官方媒体对诺贝尔奖的矛盾态度:当获奖者是中国公民时(例如2015年的屠呦呦),将其描述为对中国制度的辩护;而当获奖者是日本或非中国科学家时,或更糟糕的是,持不同政见者或中共批评者时,则淡化其意义:

看来,除非是中国人获得,否则诺贝尔奖就是错误的。

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例如,有两名中国人获得其他类别的诺贝尔奖,导致多年的“错误信息” [for Chinese attempting to access]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

[“Two Chinese individuals” likely refers to dissident Liu Xiaobo,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2010 while serving an 11-year sentence for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power,” and the 14th Dalai Lama, 1989’s Nobel Peace Prize recipient.]

综上所述:如果获胜者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那么这是正确的决定;如果获胜者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那么这是正确的决定。如果不是,那就是利用诺贝尔奖煽动反华情绪。

[…] 我们的媒体现在显然非常担心日本科学研究的未来。

早在十年前的2015年,一家中国期刊就发表了一篇题为《日本令人惊叹的诺贝尔奖背后潜藏的深刻危机》的文章,担心日本对诺贝尔奖的痴迷导致他们偏离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自己代表的是什么。

这些“宫太监”为皇帝的健康操心也不无道理,毕竟这恰恰体现了他们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刻责任感。 [Chinese]

第二个讽刺作品,“尽管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渺茫,但我们仍在应对巨大挑战,来自微博请叫我熊太行。作者是《博客周刊》杂志的前出版人和主编,他模仿了《北京日报》专栏文章的防御性和“Whataboutist”语气。在提醒读者诺贝尔奖仍然很重要,因为它们认可可能造福全人类的新颖科学突破的同时,作者对普通公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北京日报》式的“Whataboutism”进行了一些有趣的猜测:

“在国外获奖不代表中国进步”

这 [op-ed from the Beijing Daily] 这是一份强有力的宣言,批评诺贝尔奖并揭露该奖的许多缺点。

特别注意这段话:

摆脱对诺奖的迷恋,客观地审视过去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七十年,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中国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国家生存和进步的迫切需要。摘自《两弹一颗卫星》从“牛胰岛素人工合成”计划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杂交水稻到载人航天,我们在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自主突破,建立了健全、自给自足的产业和研发基础设施。

这种运用知识、调动资源应对重大挑战的模式,看似与获得诺贝尔奖格格不入,但无疑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有助于支撑基础科学研究。 […]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尽管我们可能无法获得诺贝尔奖,但我们正在应对重大挑战,做伟大的事情,并且基本上在其他领域表现出色。

如果我们能将这种圆滑的偏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好了。

你是一名送货司机,搞砸了一份外卖订单,被饥饿的顾客打电话投诉吗?就用报纸专栏打他的脸,说:“虽然我的配送方式看起来不太适合你吃饭,但它让我在短期内可以配送更多的订单,从而为改善我们国家的食品配送行业提供了相当大的动力!”

你是一名即将上大学的学生,因为你高考只考了280分而让父母大发雷霆吗?拿报纸打他们的脸,说:“虽然我的学习方法不一定能让我进入名牌大学,但现在我可以专注于更大的事情了。上专科或高职意味着我可以提前一整年进入职场!”

你是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的队员吗?你的球迷因为球队在级别中排名倒数而感到愤怒吗?拿报纸打他们的脸,说:“虽然我们的踢球风格可能无法进入世界杯,但它有助于增强其他亚洲球队的信心。”

你看?使用偏转作为你的武器,你就不会失败。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