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即 11 月 8 日,是中国的全国记者日——这一天,中国陷入困境的独立记者们往往心情复杂。微信公众号磨稿子 更多高子商品,或“抛光手稿”,例如,通过采访三位前著名调查记者来标记这一日期——包括爆出三鹿奶粉丑闻的简广洲——讲述了他们离开这个领域后的生活。 “这三位同事都已经离开新闻界很久了,现在的职业也很相似:简广洲是卖白酒的,康少建是卖肉的,杨万国是卖保险的。三位曾经的调查新闻界的巨头,都变成了推销员,这可能是这个行业最深的无言的悲哀。”
这些也不是孤立的案例:就在上个月,CDT中文存档了另一篇关于三名前调查记者及其退出该行业的文章,只有其中一个人——简广洲——出现在《莫告子》的作品中。周六,微信公众号平面媒体守夜人强调 现在在中国进行调查性报道的新闻媒体少之又少——同时,它们的影响仍然有多大。 (所有链接均已添加以提供上下文。)
根据我们日常监测,目前国内仍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即监督报道)的新闻媒体仅有36家。 官方权力)。
我们的数据显示,过去12个月,澎湃新闻、红星新闻、金云新闻和大风新闻是最多产的媒体,平均有4到9篇 [investigative] 每月报告。在媒体圈子里,这个发表率足以称得上“高频”。
其他 32 家媒体平均每月发表的调查报告少于三份。我们的统计包括一些媒体每四个月只发布一篇文章。
即使产量有限,这36家网点对中国法治建设的贡献仍然是巨大的。例如,《南方周末》等媒体对指定居所监控问题进行了顽强的追捧,源源不断的报道对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年6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规范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和监督的规定》这些规定重申了指定地点的“居住”性质,并明确规定办案人员不得进入该地点进行讯问,旨在确保像鲍沁瑞、邢彦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其他不再重复。
[…] 今天是全国记者日。我们向这些媒体机构致敬,希望他们能够坚持下去。 [Chinese]
正如方克成一月份在《中国制造》杂志上所描述的那样,一些组织和个人继续寻找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在本周的中国媒体项目中,大卫·班志远 (David Bandurski) 提到了前官方媒体编辑胡锡进在全国记者日的哀悼: 许多媒体过度依赖官方声明,而不是最温和的新闻调查:
胡锦涛提到的“蓝色背景”声明指的是“通报”,即当地警方和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使用官方通知来宣布事件,但不允许进行最基本的报道,更不用说进行更深入的新闻调查了。近年来,这些简洁、公式化的“蓝底白字”公告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激增,往往成为有关事故、死亡和其他敏感当地新闻事件的唯一官方用语。
它们经常被上海澎湃和新京报等知名新闻媒体报道。虽然它们可能是具有吸引力的免费和政治安全内容来源,但它们没有独立的验证,并且通常作为信息毫无价值。
胡锡进认为,这种严格控制“牺牲了沟通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损害了社会的长期韧性和抗压能力”。他呼吁当局表现出更大的信心并减少对记者的限制。
[…] 一如既往,这位《环球时报》资深编辑向共产党及其新闻控制原则鞠躬,尽管他谴责蓝色通知浪潮对新闻业造成的损害,明确表示他在中国记者日谈论的不是自由社会的新闻类型。他强调,记者必须在中共的指导下发挥应有的作用。胡锦涛写道:“新闻工作者群体是党领导下社会有序治理的支撑力量,是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旦这种力量被削弱,对社会的长期和谐运行肯定是弊大于利的。” [Source]
资深记者 彭源文去年也谈到了同样的趋势 在 CDT 中文编辑强调的微信帖子中,这是 2024 年最引人注目的审查内容之一:
过去的记者或许无法想象,“等待官宣”对于今天的新闻制作来说有多么重要。可以这样说:任何稍微“敏感”的新闻事件,如果没有官方宣布,根本不会报道。
[…] 当然,情况并不总是这样。即使在三四年前,“等官宣”再报道的现象也并不常见。当然,如果碰巧有官方公告,那就太好了,但如果没有,媒体机构在发表有关该故事的文章之前,只会进行自己的调查和事实核查。但近两三年来,等待官方宣布的做法已变得普遍,可以说是常态,几乎没有例外。
原因很简单。政府当局的正式公告既是认可也是许可。如果媒体机构后来因其发布的报道而遇到麻烦,它可以将官方声明视为一种免责声明。
这种现象的表面表现是,现在相当一部分媒体报道是直接抄袭官方公告的,有时甚至连一个字都没有改动,也没有添加任何上下文。
在报道故事之前等待官方公告的问题在于,它使媒体变得毫无意义。抛开其他问题,单就时效性问题来说,如果媒体报道总是晚于官方宣布,媒体还有什么价值吗? [Source]
另一位著名的中国记者李维敖也提到过分依赖官方通知。 他在一年一度的全国记者日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
当我在写这篇综述时,我注意到了英国电视剧《The Hack》的几集。” [a dramatization of the News International phone hacking scandal]。
它让我着迷于开场场景,其中男主角,像我一样经验丰富的记者,解释了英国新闻媒体有多少已经成为“未经检查的二手材料的被动处理者”,并且“报纸使用新闻稿而不是获取自己的故事”。
没错,“未经检查的二手材料的被动处理者”和“报纸使用新闻稿而不是获取自己的故事”。
这几行字让我屏息凝神。
也许我们并不孤单!也许世界上有很多地方都在“等待” [official] “通知”、“阅读官方声明”、“转载通讯社报道”和“遵循上级指示”将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还没有的话)。但这不是真正的新闻工作,也不是记者的真正职业。
否则,我们怎么敢称自己为记者?我们怎样才能声称自己配得上这个职业呢?
在我们纪念“全国记者日”之际,让我们所有人都为此感到振奋。 [Chinese]
去年CDT翻译了李维敖的帖子摘录 详细介绍了他发表的 54 篇文章中的 8 篇,这些文章在 2023 年至 2024 年国家记者日期间被删除。今年的删除数量为 43 篇中的 10 篇,比例几乎翻倍,但被审查文章的官方腐败主题仍然大致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