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比今天的高考容易,在选拔时也会考虑考生的相貌。
古代科举考试从隋朝(581-618)一直持续到清末(1644-1912),直到1905年被废除,它是一种根据功绩而不是血统选拔国家官员的制度。
由于该制度在宋代(960-1279)得到完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各个朝代考试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没有偏离儒家经学、文章、历史、政治等内容。
成功的考生需要通过当地举行的三个级别的初步考试,才有资格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
还有乡试、都试、殿试三个更高级别的考试等待着考生。
唐朝(618-907)设立了最后一轮的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并对考生进行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