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路透社报道了一个男子试图越过边境进入埃及,然后飞往中国寻求庇护的故事,却被拒绝并遣送回去。正如他的案例所说明的,中国对加沙的众所周知的言辞支持在许多方面并未转化为实际行动。事实上,中国似乎在过去一年对以色列的立场有所软化。其批评针对联合国调查委员会本周描述的种族灭绝更多地是针对支持以色列行动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而不是针对以色列本身。这种选择性有可能削弱一些其他国家眼中美国在中国之下的地位,同时维护中国在以色列的利益。然而,以色列日益侵略性的行动——包括最近轰炸卡塔尔首都——最终有可能迫使北京采取更具对抗性并得到实质后果支持的态度。
《国外外交》杂志本月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不敢直面以色列?”的文章,文章认为“尽管有言辞上的支持和外交姿态,[中国]仍不愿对以色列施加影响力。” 文中举例的一个案例是中国与海牙集团的疏远关系,后者是由八个全球南方国家组成的联盟,致力于“采取‘协调的法律和外交措施’对抗以色列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中国并未成为该组织的成员,虽然中国是参加7月在波哥大举行的峰会的30个国家之一,但中国拒绝加入峰会联合声明的12个签署国,呼吁对以色列采取具体措施,比如实行武器禁运、阻止双用技术出口以及切断对占领区的公共财政支持。相反,中国国有媒体突出了这个峰会,并批评西方对以色列的支持,却没有提及中国是否支持该集团的行动。
在本周发布的一份由巴勒斯坦智库阿沙巴卡发布的政策备忘录中,Razan Shawamreh总结了中国的立场为“战略距离”。她说:“华盛顿对以色列的无条件支持使暴力继续下去,给中国提供了体现原则性的空间,同时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行动”:对巴勒斯坦形成团结呼吁却没有对以色列政府施加压力,北京以克制的幌子掩护其与犹太复国主义国家的关系。此外,它将停止种族灭绝的责任转嫁给联合国安理会(UNSC),将停火、人道主义援助和释放囚犯视为其他人的义务,以免直接承担责任。
中国政府的“战略距离”与过去一个世纪固守立场支持巴勒斯坦的时期形成鲜明对比。张生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在外交、财政和军事上支持巴勒斯坦解放。尽管描绘了中国对巴勒斯坦的大力支持,张生指出了目前中国政府支持巴勒斯坦存在的显著限制:
事态的变化可能改变中国的计划。以色列对加沙市的持续入侵和对卡塔尔的空袭引发了特别强烈的全球谴责。《Al-Monitor》上周指出,“中国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例行外交”,还表示持续的不稳定局势可能促使中国企业“重新评估风险,调整计划或放缓新项目的推出”,因为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利益日益增长。一位中国分析人士警告说,持续的以色列侵略最终可能会促使海湾国家考虑“转向中国”以获得其安全保障,这可能会让以色列的关系与中国复杂化。中国《中国日报》本周就以色列对卡塔尔回击的议题发表了一篇社论,通常都会将焦点放在美国而非中国上(“有特殊影响力的国家应承担责任”),并通过呼吁以色列自身利益来构建对以色列行动的批评(“以色列人民真正的福祉……”以及“将加沙危机扩大为更广泛的地区冲突对任何一方都不利,包括以色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