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悄然取得了一项突破性的成就。该公司宣布,号称世界上第一个商用陆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玲珑一号”已成功完成“冷功能测试”。这是对反应堆的首次全面评估,在燃料装载之前进行,检查系统在高压下的运行情况。
玲龙一号的建造成本比更大的华龙一号反应堆要便宜得多,可能会改变核能领域的游戏规则。它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工建设的商业小型反应堆,于2016年通过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审查。该反应堆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88万吨,相当于种植750万棵树。
在整个亚洲,核能呈爆炸性增长。据世界核协会统计,亚洲目前拥有约 145 座可运行核反应堆,其中 45 座正在建设中,具体计划还包括 60 座。在可运行的反应堆中,有 58 座在中国,33 座在日本,但其中许多已暂时关闭,26 座在韩国,24 座在印度。
鉴于实现清洁能源目标的紧迫性,核能的吸引力显而易见。一些专家表示,这是实现世界脱碳目标的关键。与太阳能和风能不同,核能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持续发电,无论天气如何。
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碳或其他温室气体。它们的生命周期排放(包括采矿和建筑)也相对较低。而且他们不需要很多土地来建立。一座 1,000 兆瓦核电站所需的土地比同等容量的太阳能或风电场少得多。
毫不奇怪,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数据,核电已经成为该国最大的清洁能源,拥有 94 个可运行的反应堆。它每年发电近 7750 亿千瓦时,几乎提供了全国一半的无排放电力,每年减少超过 4.71 亿吨碳排放,相当于减少了 1 亿辆汽车。







